倾听迷悟

忙碌,太过忙碌

有感而发

难以想象在乐乎看到提及评论的文章,作者的论述值得一看。可惜的是,我对这篇文章有些地方不是很认同,并非是观点的不认同而是作法的不认同,虽然作者本人有声明这并非给予标准,而只是介绍方法,但对文学评论所蕴含的期待依旧难以避免,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要求。

以我和读者此前对话经历来看,最大的苦恼恐怕还不是读者没有相应逻辑的观点进行评述与表达,而是有部分作者坚持着自我为中心表达的世界观,并对他人的多元化解释进行抗拒或限制,这反而挫伤了一些读者们评论的积极性。姑且不论是否点评有道,是否愿意给予点评恐怕才是需要解决。何况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创作者最好的态度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毕竟若没有足够心胸接纳一切评论,就不可能期待有优质的点评为自己加冕。

文学评论同样是一门科学,但我们却无法期待未经训练的普通读者都能点评得头头是道。甚至于,流畅写作能力在任何年龄层都是一件奢侈品,运用文字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即便受过教育也有许多人在表达上存在困难。如此,先鼓励我的读者表达自己,是点评变得科学前更为重要的事情。

我跟大部分在我评论区里留下过长评的朋友都作过不少交流,我有主动加QQ作一对一的交流,一来是对我朋友的想法作进一步的了解,二来是希望我的写作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进益。我乐意看见我的朋友们能够对我的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解释,这无疑会拓宽我的写作思路,同时会加深对我自己的认识。同时,我所认识的几位读者朋友他们在点评时都各具特色,有的对于细节处很敏锐,有的对文字的情绪很敏感,还有的总结中心思想感情时与我想到的很贴近,也有的年龄尚幼还不能作详细的评点,可依旧用吆喝的方式给予我支持……我鼓励那些有想法的读者能够作出她们的点评,当我看到某个用户名持续地给我的文章都点评时,也曾试过对此私信“索评”。

我不清楚很多人此前的遭遇,但我感觉我有必要向看我文的读者说明一点,起码在我这里,你的评论很重要。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哪怕还只是只言片语我也很希望你能说出来,毕竟在你没有说出来前,你永远不知道我会是什么反应,所以无需畏惧,更无需妄自菲薄。如果公众场合让你感到不安,欢迎私信打扰。

回到这位作者所说的,我不能认同的地方在于,创作者其实并不适合发布这样的文章,创作者的立场会使这样一篇文章有意无意拥有对他者的期待,且作品一经完成,评论的权力就在读者而非创作者手上。创作者可以期待出现优质的点评,却不可期待点评都是科学有道的。当然,这是这位作者对推进评论区的进步所作的一些个人努力,但我觉得就立场而言,难免有些不太合适。毕竟对多元化想法的尊重与包纳,在于尊重其想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不在于期待其想法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论述,但难免还有顾及不到之处。

暴力仓鼠x:

久前在的一篇日记,是针对原创小说写的。这边也来一发


在列出我认为评论中应该注意的几点之前,先表个态:
我不对评审者予我的中下评存在任何怨恨,此篇只介绍方法,无对任何标准有声讨意图。

评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甚至可以成为被评论小说的组成部分。阅读网站的评论功能对于小说作者来说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评论、批注系统,此文学网站便不是一个好的文字发表平台。小说作者(尤其是网络小说作者)十分重视读者的回馈和评价,既渴望听到称赞,也希望得知不足进而取得进步。
一部作品的评论必须具备多样性,才能说明它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但评论却并非是无规则、无限制的留言,它需要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来保持自身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参考价值。

史铁生说:“有位评论家,隔三差五地就要宣布一回小说还是得好看。我一直都听不出他到底要说什么。”
“好看”是十分难以释义的词汇,下面我试着解释一下什么是好看。
且不论小说最重要的是不是好看。假设小说最重要的是好看,那么“好看”是什么。
普遍答案:故事好看。
如果小说最重要的是故事,那么也不能说:如果作者没有用最直白的方式把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可以共情篇中的所有感情,就是故事性不足。
许多评论(不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有如此论调:
1,这不是一篇小说/这是一篇真正的小说。
2,这篇小说看起来过于晦涩/激进。
3,作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悲观可替换其他词)。
这里涉及到三个词:小说、晦涩、悲观。
此篇将通过澄清这三个词的意义,来阐述评论事项。

小说。
当评论者在说某作品“不是一篇小说”时,则有必要说出个人观念中“小说”的概念。
许多评论者认为一篇好的小说=稀奇的脑洞(不俗的故事)+一套完整而深刻的世界观+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句式、人称、故事的合理+使人能够共情(有感染力,情怀和精神价值不可缺少)+idealistic tendency+阅读事先期许得到满足。
这是一个结合了人们对J.K.罗琳和亨利詹姆斯著作的审美态度的式子。我不是一个精通文学的人,也以为上述式子代表了大多评审者对小说的评论态度。我本人也对小说持此种评论观。
但是,如果深究这个式子,就会发现它其中的每一项都存在有许多种达到方法。又有个别项并不能作为所有类型作品的评审标准出现。
例如《红字》一书:
一,许多剧情纯粹靠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实现转折,不完全“故事化”(因果联系);
二,叙事是以一个不愿承担叙事责任的全知叙事者的视角或“无限制视点”展开的(小说的叙事者“我”并未出现在情节中)。
三,作者把冲突投射到海丝特白兰身上,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残暴可恶”,“悲剧”是因为人物的悲剧意识导致,而非事件总和结果。
那么,这部小说就因起始点不符合事件发生顺序(故事的开始不是事件的开始)、表现手法有悖于此前的经典文学标准、情节不够直白而触犯了“句式、人称、故事的合理”和“缺乏感染力”这两条标准。是否因为触犯了规则,《红字》就不是一本好看的小说了呢?
例如《红龙》一书:
存在大量心理暗示(姑且称之为暗示,因部分内容暗示了一些变态心理),FBI心理测试表名称,化学检测物名称,环境渲染和意向描写。这些内容构成了《汉尼拔》系列,也与美国当时的经典文学评审观不一致(《红龙》1981出版,那个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不符合“正常标准”的长篇小说作品,有如当今天朝)。可如果抽掉这些内容,《红龙》也不会变成一部推理或者悬疑小说。它不符合推理、悬疑的评审标准。作者没有写出汉尼拔的“前因后果”(少年汉尼拔是最后一部,为拍电影诞生)。
对类型小说的评审标准,往往不能拿来评价一部非类型化作品。

部分评论的诞生过程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余华的粉丝。我坚信余华的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状态。我的标准是《活着》(包含它的时代世界观),我也必将在所有评审情景中拿出我的标准,用来衡量其他小说的好坏。我认为《红字》因人称不符合叙述标准而扣10分;强调主体心理感受加10分。坎特汉姆森的作品因为主张自然主义加20分,但因为暗示过多扣10分。”
“我是一个《鬼吹灯》爱好者。《盗墓笔记》因为是同类型作品加10分,因为出现了大量机械描写,又没有鬼出现,扣10分。”
“我是一个史蒂芬金爱好者。《红龙》中专有名词太多,扣10分。”
“我是一个科幻小说爱好者。我要给全部现实文学先扣10分。”
“我是郭敬明爱好者,我要给韩寒打零分”与“我是韩寒爱好者所以要给郭敬明打零分”。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止有一套评审标准,我评审各个类型的小说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其实用不同标准评审各个类型的小说的时候,评审者也将面临此困境。如果评审的凭据只是式子,对于被评审作品来说是不公正的。如果“小说”一词在评审者心中有一个固定的内意的话,那么这评审方法本身就是不公正的。
小说在评审者眼中是什么,在被评论情景中便一定会是什么。恩格道尔说:诺奖应该颁给那些能够经得起百年考验的作家。“能够经得起百年考验”的意思是:拥有一个清醒的视角和先驱意识。这大概是诺奖的魂(否则无法解释鲍勃迪伦为什么会获奖),而除此之外的标准便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当评审者根据阅读经验,总结出一套概念性标准的时候,那标准便已经是非合理的。那便意味着此评审者对新类型和未见类型的抵制。使用固定的评审标准来评审各个类型的小说并非是一种公正的评审态度。
但也不是说小说没有定义,最基础的定义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它就在各位评审心中。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下“标准”。标准不能脱离被衡量体独立存在。在评价小说的时候,评审行为是双向的。
一,评审者以标准评审小说。
二,小说也在评审评审者的标准。
所以评审者对一部小说的评审观,应当针对于这部小说制定。也就是说,当一部小说符合了评审者设立的基础标准(可能是有故事、有思想深度)后,至于观察视角、思想方向(例:侧重于哪个方面?)等超出标准的元素,便应当使用新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审。除基础观外,评审者自己的观念如与作品有一些不符之处,则应以小说世界观的合理性为标准进行评价。
这么说太抽象了,举个栗子。有人拿出我的小说里的某角色说的一句话来指责我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而不考虑那句话的语境与“此角色并非能代表作者,他/她还可能是辩论中的反方”的情况。如果评审者的标准是:每一句话都必须符合我个人的三观,不论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它写出来的。那么作为作者,又如何才能在作品中表达他的观点?两个人的观念不可能完全重合。
当作品出现“这不是小说”“这是XX主义”或者“琐碎”等评论时,评审者不妨再想一想:1,小说是什么。2,XX主义是什么。3,“琐碎”的部分,是不是超出个人经验和基础标准的内容?
为了帮助理解上述内容,请准许我把话说得难听一点:
我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除此之外我还刻画了人物形象、描写了环境和人物心理、使用了一些A君没听说过的词汇(作者往往都有一个困境:他不知道读者都知道什么词汇),A君不能说“除了故事本身以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在我看来,那就是故事的细节。
A君不应当以公众号科普文的标准来衡量小说在刻画方面的价值,并且认为只要是超过100字的心理描写就是啰嗦,中长篇小说不是让人十分钟就能看完且完全看懂的读物。
如果一位作者写的是现实主义小说,A君不能拿《克苏鲁神话》的标准进行评论:这个故事真无聊。
如果一位作者写了盗墓题材,A君不能说:这事儿不可能,所以你写得很烂。

晦涩。
晦涩,指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如:现代社论是措辞既复杂又晦涩的作品。
下面问题来了。
《神曲》晦涩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晦涩吗?
如果上述两部作品晦涩,晦涩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这两部的共同点是:其用词的意义不易被一眼看出来,作者使用了隐喻,同时又运用了文学心理学(例如:某一词汇/句/段带给读者情绪感受,但读者却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词汇/句/段究竟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如果古诗中没有运用隐喻、借代、对偶、双关等手法,那么它就不是优秀作品。
来看一种观点:
“我认为古龙很深刻,因为他说了好多扎心的话,但我认为李商隐就是整天在绕弯弯(例如: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有用的也没说出来。”
这看起来是十分幼稚的评论,但它的确经常出现在评论情景中。一些评审者过分追求“一口气看完”“完全看懂”,而忽视了小说的情调和深度,甚至忽视了文学标准。久之,直白易懂,似乎已成了评审网络文学的第一标准。
作者可能会收到过这样的评论:看不懂,故差评。
我看见一部小说下有“过于晦涩”的评价时,第一时间想知道的是:这“晦涩”的内容是否太过个人化。
并不是说晦涩这个词不可以用于评论中。有一些作品的确是晦涩的。
如何分辨?
例如在《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是男女约会。“蝶恋花”喻说恋爱关系。电影中常有如此镜头:一幅画……好比《许拉斯和山林水仙女》,可能只是在镜头里一闪而过,而一对男女的走位与画中人物相同。隐喻二人心意。
什么是晦涩?例如我在文中写:我爱上一个橘子。我不可以进一步解释“橘子”代表了爱情(这个说法可能有根据,但是太个人化)。晦涩通常是指令人十分难以理解和推测的意向,当一个隐喻符合科学标准,喻式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它便是作品的内涵,不可以再用“晦涩”一词进行贬斥。
如果评审者追求作品直白易懂,不愿探究作品内涵,便应当选择直白易懂的作品进行评审。“我没看懂,扣分”或“晦涩难懂,不知作者在写什么”这样的评论是不公平的。

悲观。
此词语常常出现在现实文学类作品的评论中。
下面注释一下悲观和悲观主义。
悲观:对世事所怀消极的看法。
悲观主义:一种与乐观主义相对立的消极的人生观,其认为恶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力量,人生注定遭受灾难和苦恼;善和正义毫无意义,道德的价值只在于戕灭欲望。其代表人物有叔本华等。
悲观是一顶大帽子,就和“fgm”“左右派”一样,似乎不论我把什么说成是悲观见解都可以,因为人们很难准确地说明:是一本书的内容“消极”了,还是现实中的此类情况就是那么“消极”的。于是悲观往往就是:“你不像我或者大多数人那么乐观,所以你就是悲观。”
请诸位评审者慎用“XX主义”来形容一部作品的内容。

补充一条:
近日,我在某一部作品下方看到了这样一条评价:
写诗是不是只要会换行就行了?
像是此类评论,也可以成为拜伦、莎士比亚、雪莱、泰戈尔的差评。
“文笔很好/不好”“丧”“有意思/没意思”“个人化/低俗”“啰嗦/简洁”……我认为当评审者给一部作品留下诸如此类的评论时,他应当说明究竟是哪些内容使他产生了以上感受。
当使用一句话来诉说一部作品留给自己的印象,尽量不要使用“扣帽子”类的词汇。评审者尽可以给一部作品任意分数,但请注意评论的根据,以便于说服作者们认同这条评价的价值。
评论可以是感性的,但评分应当是理性的。
评审也是一种权利,希望诸位评审者慎用此权利。
写作是个人的事,但发表是公开行为,请诸位作者不要对所有中下评持有抵制态度。

(づ ̄3 ̄)づ╭❤~


——当然,这篇日志对于同人读者来说几乎都是废话了。我是知道的。

评论

热度(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