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迷悟

忙碌,太过忙碌

【龙雏】芳草堂记(一)

一、冬生枣

承煦元年,我登基为帝。此时国家百废待兴,我来不及与他人分享我成为国君的喜悦,爱重的妻子便忙着将潜邸迁入内宫,信任的臣子都被我一一派遣到地方上调查。泰安末年地方与中央上积弊的矛盾很快暴露到众臣面前。

三月,北方边境传来异族骚扰的消息。七月临暴雨,长江发生洪涝灾害,此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官兵刚刚控制了疫情,修建好新的河堤,又传来朝廷赈灾的物质和银钱被奸臣小人贪污的消息。凡此种种,在位上我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对上天,我主持祭祀,期盼风调雨顺。在朝堂,我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士林间,我广开言路,重视科举……唯恐辜负群臣的信任和百姓的拥戴。

我忙于朝政,经常夜宿御书房。妻子心疼我,禁止妃嫔前来打扰,又命身边信任的宫女每天准时给我送来补汤。有一天,坤宁宫的宫女来御书房送汤,我刚喝下,便发觉口中泛起一股焦糊味儿。多日的忙碌让我心烦意乱,我正要发作做汤的御厨,宫女连忙跪下说明“皇后今日煮汤看火时因太累了而支着头小憩,后因纯贵人和潘美人的宫务出了差池被婢子们唤醒匆匆赶去处理,临走前只来得及吩咐婢子给陛下送汤。婢子发现汤有些焦糊,却想到这是皇后娘娘的汤而不敢擅作主张,更不忍心叨扰已经疲惫不堪的娘娘,所以就直接送过来了。”我才知晓近期的补汤全由妻子亲力施为,正欲发作宫人的无能,宫女又说:“皇后做汤从不假他人之手。”第二天,我亲自去太医院挑选优秀的医女,命她们去坤宁宫服侍皇后。不久,坤宁宫传来皇后已有两月身孕的消息,而送来的补汤依旧没有断绝。

 

坤宁宫有一棵枣树,是先皇和太后的赐予。我的妻子当初与我成婚两年后没有身孕,今天的纯良妃和已逝潘贵人便是那时被先皇和太后选入我的府邸。和传旨宫人带来的侧妃封册一起送来的,还有这课枣树。登基后,我欲把枣树留在潜邸,不料妻子却一同将它移种她的宫殿中,细心打理。我为此感到不解,妻子却笑吟吟地问:“这是‘早生贵子’的意思,为何陛下偏偏不喜欢呢?”我回答:“我听农官说,万物生长皆有其对应的季节,错了时季,稻谷不会接穗,果实会小而苦涩。为取悦他人而栽种的反季花朵固然美丽,却只有短短的昙花一现,多么残忍呀!何不道法自然,顺应上天,硬要苦苦计较‘早生’呢?”妻子点点头,但她依旧细心照料枣树。

承煦一年12月,我正在御书房与大臣商讨城中居民过冬的注意事项,很快听到坤宁宫生产难产的消息。在寒风中,妻子的产室外,我来回走动,坐立不安。心中忐忑之际,抬起头,看见那棵枣树竟不知何时结出了硕果,大吃一惊,当下命左右上去爬树摘枣。太后见无法阻止我,不忍见我的失态,早早进入旁厅等候。待我拿到褐红色的枣,接生的妇人给我来报母子平安,我径直越过宫人闯入产房。刚生产完正休养的皇后看到我连连摇摇头:“怎么能让陛下来着血污之地污糟您的眼睛呢?”我反驳:“生儿育女是自然之理,母亲生育的地方,再神圣不过。” 宫人把双生子抱到我的面前,二人啼哭不止。我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时手足无措,慌乱间竟将手上的枣塞到长子手里。触碰到新鲜事物,孩子停止了哭闹。可婴儿稚嫩的手无法紧握,很快枣又掉到地上,一时魔音再起,妻子和宫人都忍不住笑出来。

我给我的嫡长子取名宗琮,是继承宗祀的意思。我遵照妻子的建议给嫡次子取名宗琼,盼他能得一琼瑶玉宇。因为是快入冬时出生,妻子给他们的乳名分别取作冬生和寒生。

坤宁宫的枣树,两年来都开花无果,今晚秋近冬时方结籽。我请来经验丰富的农官查看,才发现竟是未曾发现的新品种,因和过往的冬枣树相似,所以被世人混淆。其枣甘甜可口,比之金丝蜜枣都不差,却因两年才会结一次籽,有种植的枣农误将良木作莠木,或将其遗弃在乡村的路旁,或砍劈成柴,添火炉灶。农官向我表达感谢,称“这多亏陛下的圣明呀”。我摇摇头,看向坤宁宫内正拿枣逗弄孩子们的爱妻,当着众人的面称赞道:“这是皇后的英明!”

双生子出生时,西北风比往年要凌厉。有民众过冬准备不足,大雪压垮了他们的房屋,他们因此缺衣少食,流离失所。各州长官建立临时的收留所,却因为今年南方洪涝,收成不足,又有九月大军拨寨,粮食的储备颇为吃紧。幸好在秋天时收获了不少枣,枣甘甜美味,亦可入药,温补身体。又有人听闻皇室发现了新品种的晚生枣,在野外找到后,充实了当地的民户。依靠枣这一果实,在各州郡的长官的努力下,百姓度过了难关。州郡长官来报时,我点评道:“枣性坚强,我们的百姓也如枣一样自强不息。”

等到农官向我请示给新发现的枣取名时,我对众臣说:“我近日在坤宁宫发现一种新枣,它两年不结籽,幸得皇后耐心栽培等待,于今年晚秋近冬时,朝结硕果。其果实甘甜绵软,极易果腹,却因世人的急功近利,而不曾发现它。同理,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倘若我们急于求成眼前的功绩,而不懂得耐心踏实,谈何收获呢?不注重长期规划,国家谈何长治久安呢?今年全国各地接二连三的急报,我与诸君皆慌张应对,东漏西错,百姓固然自强不息,却不是我们能开脱的原因。我在皇后诞子时发现了它,或许正是上天的授意我儿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有如此皇后和嫡长君,是国家的幸运。农官请求我赐名,我不敢居功,便以我儿的乳名,取名‘冬生枣’吧!”

于是我在朝堂上向众卿分枣,又趁机大赦天下,颁布“修生养息”之策,轻徭役,减赋税,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世人由此得知国家降生了嫡长子,其福祉伴随着冬生枣传遍了九州大地。众人评价道“皇上分枣,是关心民生福祉,这国家的未来可以被期待了”。由此各地乡民士气大振,国家的元气逐渐恢复过来。

 

宗琮小时候顽皮活泼,喜欢在外面跑步嬉戏。他擅长爬树,听闻自己出生时的秩事,不过三岁,便试图攀爬坤宁宫的枣树,让宫人整日提心吊胆。妻子头疼不已,又不忍压制他生来活泼的天性,只多加叮嘱宫人们万事以皇子事为先,在枣树下铺满厚软的棉絮和绸缎。

承煦四年七月,西南有不少官员占用农场,他们圈地跑马,致使当地农庄没有办法完成夏天的农务。当地官官相护,官员横征暴敛,百姓的冤情无法上达天听,又忧心耽误夏活后秋季的粮食收成,最终激起当地百姓的愤慨,愤而发起叛乱。八月底,朝堂收到来自西南的急报。九月初,我带领群臣前往皇家园苑狩猎,观看军事演练。有从一品五营统领之女许如诗擅骑射,面容姣好,明艳大方,随其父出来狩猎。我一方面当众宣布纳许如诗为贵人,封号:锦,赐住广阳宫主殿。另一方面又亲授虎符,命许统领前往西南平叛,不日启程。

锦贵人为世家女,自幼被父亲当男儿教养。她射骑出众,矜贵自傲。刚入宫去给皇后请安时,她看到身着粗布短衫,正努力练习攀爬的宗琮,还有围绕宗琼嘻哈的仆从,一时脱口而出:“哪来的粗鲁小儿!”甫一出口,锦贵人便意识到他的身份,自觉失言。只见宗琮从树上下来,直接穿着脏兮兮的粗布短衣走到她的面前,表情严肃认真,破烂的衣裳也遮挡不了他凌然的气质。他施了一礼,问:“您是来拜见母后的新贵人?您似乎对我的衣着有不同的看法?” 锦贵人清楚他是皇子,却并不慌张,她不卑不亢地答道:“皇子殿下,世人尊卑有别,身份不同,而服饰不同,此所谓礼也。殿下身为皇子,却不穿石青色的长衫,缀朱纬,绣金纹,佩玉坠……反而和平民百姓一样,短褐穿结,形似乡野小儿般在这里攀爬树木,糟蹋花草。管子曾说过‘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臣妾因为您的衣着口出妄语,不是臣妾不知尊卑,而是臣妾入宫前不敢想象皇子是这般模样。”

宗琮后退一步,大方施了一礼,道歉道:“没想到贵人如此有见地,是我失礼了。” 锦贵人不敢受这一礼,连忙还礼。宗琮又说:“只是我不完全认可您说的话。圣人曾说,不要对百姓要求完备的礼仪,这并非是圣人轻视平民,而是懂礼知礼的人对无礼者的宽和体谅正是圣人所倡导的‘礼’。乡野间有短褐穿结的贤士,忧心社稷。朝堂上亦有衣冠楚楚的小人,中饱私囊。他们二者谁是真正懂礼守礼的人呢?若以服饰来看我该对谁礼相待呢?我们礼让白衣贤士,驱逐佞幸权士,可见服饰只是‘礼’的外在,德行方为‘礼’的内在呀。我不会追究您的出言不逊,正如圣人不会追究难以了解完备礼仪的庶人。我知道您并非不懂礼仪而只是不知情下所作的冒犯,也希望您能原谅我对您的拜访一无所知下所作的冒犯。”

这一席话让锦贵人羞愧万分,一直在旁边观看的皇后走过来,一边让宫人带大皇子下去换衣服,一边又亲自将锦贵人迎进宫去。面对皇后,锦贵人羞赧无颜:“是妾对‘礼’的理解狭隘了,把殿下与乡野小儿作比。即便真是乡野小儿,妾也失了宽和体谅的仁德。见礼有失,还自恃聪明教育皇子,不敢请皇后与大皇子殿下原谅。”皇后笑着摇摇头:“你心直口快是因为心系皇家威仪,出言教导也是为了让琮儿明白事理,何错之有?世人都会介意他们的身份而不敢指出他们的缺点,我身为母亲又会不自觉对他们溺爱纵容,陛下日理万机,也没办法时时看顾他们。有你这样直言不讳的庶母,我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责怪你呢?”

锦贵人感激万分,自此在宫中遇见宗琮,对于宗琮言行有所指摘的地方皆直言不讳,用详尽的道理去教育他,宗琮有不认同的地方便会和她当众争辩起来,即便宗琮后来成为太子也没有改变。宗琮十分讨厌这位庶母,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对她的厌恶。令人意外的是,宗琮和锦贵人生的孩子十分亲近,对他的三皇弟照顾有加,一时让投机的人摸不着头脑。锦贵人每年过生日,宗琮都会送亲自摘取的冬生枣作礼物,旁人不解何意,贵人也不多加解释。她总会细细把送来的枣晒干,闲暇时拿去与皇后一起分享。

妻子曾对我说:“琮儿聪慧过人,机敏善辩,小小年纪就对‘礼德’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国家有这样的嫡长子,你可以不用担心了。”我立他为储君后,对他仍一贯亲近庶母一事感到担忧,说:“许如诗身为庶母,妄图指点太子可谓越俎代庖,实在不合礼法。”妻子宽慰道:“陛下,太子知礼懂礼,明辨是非,他不会因为对方年长就采纳他的观点,也不会因为对方学识丰厚就放弃自己的思考,这是太子喜欢与有见识的人讨论问题的原因。太子年少的时候就深知对‘礼’的尊重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贵人不用华服美食笼络太子,向来对太子的缺点和错误向来不假辞色,对太子的质疑从不回避,不惧流言与太子当众争论。这是在关心太子言行是否符合储君要求,皇室未来的大宗是否足以稳定,这难道不是在维护最重要的礼法制度吗?即便采取的方式有无礼逾矩之嫌,也不应该拘泥于礼节,弃道义而不顾呀。”我的心里仍有意见,后了解到锦贵人盛气凌人,更曾试图谋害皇嗣,我虽因皇后进言而不曾处罚她,对她也冷淡下来。皇后摇摇头,对她比往日更加亲厚了,多次给广阳宫送去赏赐。

后锦贵人遇害身亡,我了解到她被其他妃嫔构陷一事,又在调查中发现她曾多次对许府中人试图接近太子的行为进行斥责,心中愧疚不已,将其追封为锦妃。宗琮领着三弟在锦妃灵前大哭:“我的弟弟永远失去了他的母妃,而我永远失去了监督我、爱护我的庶母,我受她指点骑射,却无力替她宰杀歹人。古人常说‘以人为镜,可正衣冠’,我作为嫡长子,上有母亲怜爱,皇祖母宠溺,下弟弟们的敬仰,下人们的谄媚讨好。书房的先生因为我的聪明和身份对我诸多忍让,即便严厉如父皇也不曾对我说重话,动辄赏赐有加。如果不是庶母冒着大不敬而时常监督我的言行,每每从母亲那儿听闻我犯错,便不惧我的身份与我争辩道理,用刺耳的言论提醒我,我或许会‘衣冠不正,臣下不肃’,难当储君之名吧。”

直到这时,我方知何谓“日久见人心”,后悔我对人过早地下判断,又因为偏见而没有及时看清眼前人的本心,等到斯人逝去,空嗟叹。秋风寒凉,我走到坤宁宫,看到长子与次子出生时的枣树,冬生枣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却再没有少年攀爬摘果,也没有试图对少年训礼的女子。


作者有话说:

(1)我本来想“冬生枣”和“寒生糕”一起写的,可是太长了,所以还是分开吧,这篇主角主要是宗琮,下一篇写宗琼。

(2)“冬生枣”关于宗琮自己的东西是很少的,主要是他的身份和国家政治间的联系,文中也着重围绕着“礼”这个字去展开,这一点是从头贯彻到尾的。文中帝后虽然恩爱,但首先仍是以国务为要的,正如皇后虽然心疼皇上,但是为了宫务,还是可能会煮糊汤。而皇上虽然心疼妻子,也没有一时感动就抽时间跑去坤宁宫见她,而是给她挑了医女送过去,但是皇后确实更爱皇上多一点,还是会给他按时送汤过去。

枣树事件,“我”心疼要被父母催着要孩子妻子,主张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看缘分吧。可是皇后很清楚孩子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宗族社稷,国情礼法,所以她虽然得知我对她的维护很开心,在耐心等待的中,也在细心培育,也是暗指她有在调理身体。这才在“我”登基初期,手忙脚乱解决问题时,妻子也生下嫡长子也一举稳定了整个国家的社稷。

故事继续发展,儿子出生后,“我”并没有急着立大皇子为储君,可是很显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储君之位只可能是宗琮,所以宗琮的皇子地位就相当微妙了。许如诗是世家女,与宗琮初见时的矛盾,固然和许如诗本身的性格有关,其实也涉及到我登基临朝后提拔的世家代表和未来储君的矛盾问题(毕竟此时还是没有立储的),嫡长子的确是一个非常优势的地方,可是储君的选择牵扯到方方面面,即便是嫡长子,但若不能让群臣信服,那么也会出现问题的。那一番论“礼”,算是一种暗自的较量吧。不过二人后面相处得不错,在这里的宗琮与许如诗的关系不要理解为嫡子和庶母之间的关系,把他们理解为师徒关系比较好,许如诗算是宗琮半个老师,她管人家皇后的儿子那是有皇后授意哒,也是皇后钦定的监督教导主任。所以“我”应该是不需要太担心才对。

(3)“冬生枣”在全文里一直是“警示”的意思,因为晚生的特性,它很可能会被目不识珠的人混淆,错过,又或者因为人耐心不足,没有办法收获到枣树的果实。本文对“冬生枣”意义延伸的两个方面都写了,前者是许如诗和宗琮的故事,后者就是“我”对治理国家的领悟。我其实在游戏里很讨厌许如诗盛气凌人的性格,她就给“我”生了一个儿子,然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广阳宫了,写之前都没想到会给她加这么一场戏。

(4)“不要对不懂礼的人苛求完备的礼仪”是“礼不下庶人”的翻译。宗琮向许如诗道歉那段话,看似客气其实在反讽,就是在讽刺即便真是乡野小儿,许如诗当人面说话怎么不客气,看似是重视礼节,实际却是不够体谅可能不知道完备礼仪的人,失了仁德,对“礼”的理解也狭隘了。

评论

热度(33)